在北京药理学会的领导下,临床药理专委会在2023年积极发展会员,开展学术活动,捕捉临床药理最新发展前沿。
一、成功举办第三届药物心血管安全大会-药物安全与临床论坛
由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作为主要承办方的2023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 2023)暨心血管药物安全与临床论坛于2023年7月23日上午08:30在北京国测国际会议会展中心国锦厅举行。本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搭建药物临床安全监测平台、分享药物临床研究发展一直是本论坛初衷。论坛齐聚各方大咖专家,共话药物临床安全,得到了业内同行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加。
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华潞教授、秘书长田蕾教授、委员刘红教授、果伟教授、李明慧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韩晓红教授在《中国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的报告中分享了罕见病药物治疗背景、中国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及其前景和发展方向,并通过AVV基因治疗血友病、Glc4无创诊断庞贝病、酶活性检测诊断溶酶体贮积症等成功案例展现了我国在罕见病新药开发、药效生物标志物平台开发方面的斐然成绩。
韩晓红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上海交大附属胸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焦正教授在《模型引导的新药研发》报告中介绍了MIDD(Model-informed Drug Development)研究背景,细致讲解了加巴斯汀、奥卡西平、帕博利珠单抗(K药)等几个药物通过模型调整改变临床试验结果的经典案例。2020年7月中国药审中心CDE发布《模型引导的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预示着MIDD指导新药研发和决策在中国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前景。
焦正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临床药物中心主任阳国平教授带领团队构建了“临床药理建模与统计云平台CPharMAS”,他在报告《临床药理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案例分享》中,明确临床药理学的核心就是研究剂量-暴露-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阳国平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潞教授《心内科多种合并用药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报告,先介绍了心血管常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降脂药、心衰用药、冠心病用药等,又介绍了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通路及常见心内科合并用药,最后细致逐一地介绍了心内科合并用药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推荐动态评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方案。
华潞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执行主任赵新颜教授带来的题为《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研究进展》的报告,引起现场很大反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3.8‰00,常见于中药、免疫调节剂和肿瘤药物。筛选肝损伤成分、准确识别特定药物相关易感基因并鉴定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机制、通过无创血清标记物建立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评价体系是当下研究热点。
赵新颜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李海燕教授通过报告《ICH E14指南在中国落地实施的挑战》,由浅入深地对《E14: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致QT/QTc间期延长及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临床评价》指南的背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其实施的必要性进行了解释,也对早期研究中的试验设计要点进行了相近阐述。
李海燕教授进行学术报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正如我们的药物临床研究事业在前期的探索积累中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创新性、个体化、智能化、全球化等新时代赋予的新挑战。本次论坛集合了药物临床研究行业同仁们多领域多角度多维度的经验分享和学术探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搭建国内全流程覆盖、智能一体化的药物临床安全评价平台。
- 二、积极发展会员,参加药理学会活动
利用专委会换届的契机,积极发展药理学会会员,目前专委会的会员单位已涵盖北京地区28家医院。积极鼓励组织会员参加药理学会学术会议,2023年2月18日,组织会员20余人参加北京药理学会年会,蔡军主任委员代表专委会做了工作总结汇报。
三、2024年工作计划
- 1、在北京药理学会带领下,坚持“积极进取,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指导原则,充分发挥临床药理专委会学科交叉、专家集中的优势,并积极与相关学会交流合作,主办或协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论坛、科普宣传活动等,如“临床药物治疗高峰论坛”、“药物心血管安全大会”等。
- 2、从专业技术层面与各临床、药学、药理药学专业密切合作,增强专委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度。
- 3、进一步增强专委会在北京地区的涵盖面。
- 4、借助学会平台优势,积极支持青年科技人员申请课题,如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等。
- 5、与国内院校和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修生等。
- 6、临床药理多学科交叉,需要复合型人才,多为青年骨干人才提供走出去、开拓视野的机会,全面提高人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