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理学会
科协频道报道我会推荐入选青年托举人才庞晓丛副研究员的科研故事

  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在科研报国的路上。科协频道、《科研成果与传播》杂志共同推出“‘青’诉心声”专栏,讲述青年托举人才的成长故事与心路历程。
  2022年10月13日,北京市科协公众号“科协频道”报道了由北京药理学会推荐并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庞晓丛副研究员的科研故事。

庞晓丛 药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秘书,从事临床药理及新药研发。2019年入选北京市科协和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国际基础与临床药理学联合会(IUPHAR)青年学者委员、北京药理学会理事、北京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编委等。目前以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19篇,其中IF>10的SCI文章5篇,申请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授权国内专利2项,国际PCT专利1项。以sub-PI负责多项早期临床试验,目前主持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及院级科研项目,包括国自然面上基金、青年基金,北京市自然青年基金,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业务费资助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前列腺癌治疗药物的研究创新
  前列腺癌发病率占全球男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约为男性癌症全部发病率的14%。根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20年我国前列腺癌死亡人数超过5万,是美国的两倍,并且超过70%的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目前,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是中晚期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在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逐渐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而90%的CRPC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发生骨转移后,患者的生存率将明显下降。
  “十四五”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前列腺癌作为中老年男性高发的恶性肿瘤,对其开展基于临床需求的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转化应用研究,关乎民生、国家重大科技创新。
基于临床价值的前列腺癌新药发现
  重点研发原创性新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患者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是新药研发的根本。庞晓丛所在的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崔一民教授研究团队基于对临床治疗需求的精准把握及对创新药物药效学和临床评价关键指标的深刻理解,开展源于临床需求的新药研发,建立从靶点发现与确认、候选药物设计、成药性评价、新递送系统开发、临床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研发与评价体系。在崔一民教授支持下,结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特色学科,庞晓丛开展前列腺癌耐药与骨转移机制研究及其靶向新药研发。
  庞晓丛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外基质微环境在抗雄激素药物耐药及骨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阻断整合素受体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能够抑制CRPC恶性进展,因此,基于虚拟筛选、表面等离子共振、微量热泳动等技术发现了结构新颖、高亲和力、高效抗肿瘤活性的整合素受体αvβ3抑制剂,并进行了成药性、药效学、安全性等一系列评价,拟用于CRPC患者的治疗。
科研是场马拉松,新药研发并非一蹴而就
  新药研发不易,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在庞晓丛看来,科研不是短跑,而是场马拉松。她坚持长跑已有5年多,参加过6个全程马拉松,跑步不仅给予了她坚强的意志和耐力,还让她明白在科研路上,要“坚定信念、敢于尝试”“不抛弃、不放弃”。新药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随着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就慢慢地接近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新药研发很艰难,但是利国利民,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创新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推动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庞晓丛说。

庞晓丛(中)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新转化大赛获得一等奖
  谈及未来努力的方向,庞晓丛表示:“我国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我们团队希望能开发前列腺癌早诊试剂盒,实现早诊早治,降低中国前列腺癌死亡率。”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她希望能够坚持做基于临床价值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她还将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学习、扩展视野,承担IUPHAR青年学者委员责任,积极促进国内基础和临床药理学青年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庞晓丛(中)在中国药理学会全国学术大会作青年英文报告获得一等奖
人生价值的选择要和国家需求、时代进步结合
  导师常常是科研工作者的领路人,对庞晓丛来说同样如此。研途求知,幸有良师,启行明智。在研究生阶段,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学习,在杜冠华教授和刘艾林教授指导下,培养了科研思维与能力,并埋下了新药研发的种子。在参加工作后,入职后的“导师”——崔一民教授对她的科研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庞晓丛介绍,崔一民教授秉持着“‘知事聚人’,以项目带人才;‘知人举事’,以人才带学科”的理念,一直在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探索,打造临床服务、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和进行有组织、多维度的人才培养,并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相结合,人才计划和重大研发计划相结合,让人才在重大项目攻关中成长,培养一批临床与基础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审评监管、药械研发和转化型复合人才,打造“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医药科技人才队伍。
  “崔老师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让我牢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看宏观知方向,聚微观显深度’。不仅要专攻自己的科研领域,还要关注国家战略。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一定要和国家的需求,跟时代的进步相结合。”庞晓丛表示。

北京药理学会公众号       科协频道公众号

转自科协频道公众号
北京药理学会
2022年10月14日